1月22日,家住湘潭市岳塘区宝塔街道云峰社区、今年71岁的谭献德老人,捧着一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发来的函件激动不已。原来,他历时3个月写的论文在第11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征集中,获评优秀论文一等奖。至此,只有初中文化的谭献德,有10余篇论文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。
30年撰写100余篇论文
1946年出生在湘潭县石鼓镇的谭献德,家里祖祖辈辈是农民。由于家庭贫困,初中毕业后,谭献德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,响应国家号召,回乡试种双季稻,成了双季稻科学实验带头人。随后,修公路、修铁路、修水库、入伍、转业当工人,报考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……谭献德忙得不亦乐乎。
谭献德与论文写作“结缘”,源于一次偶然。1987年,省里组织开展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征集活动,并要求各企业踊跃送稿。当时,谭献德转业在原湘潭转轴厂工作,厂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。“硬着头皮写吧!”于是,谭献德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般,开始走访调研、咨询请教、查阅书籍。终于,一篇题为《试论企业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搞活经济的途径》出炉,并获得全省三等奖。也就是这次经历,鼓励着他在论文写作路上越走越远。
谭献德说,30年来,他笔耕不辍,精心写下了100余篇论文。
每篇论文都是在苦水里泡出来的
2016年8月底,年过古稀的谭献德着手构思一篇关于农业改革方面的文章。为此,他多次坐着公交、带着本子和笔,来到田间地头,与农民朋友谈心。经过3个月走访调研与潜心“闭关”写作,7000余字的《全面开展农业大改革,奋力基本实现湘潭农业现代化》一文面世,获得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征集一等奖,被推荐入选《管理观察》杂志。
“每篇论文都是在苦水里泡出来的。”谭献德说。2004年,单位破产,谭献德下了岗。为维持生计,他种过菜、摆过摊、当过搬运工。可即便生活拮据,他总是想尽办法,“从牙缝里挤出钱”买书和材料。“每当家人问起钱去哪儿了,我就说是自己太饿买东西吃掉了。”回忆那段日子,谭献德笑了起来。
多年来,谭献德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外出搞调查、写论文。他秉承“不求多、只求精”的原则,坚持每年做好一个选题、写好一篇论文,以期为湘潭乃至全省、全国的发展献计出力。“脑子不动就会生锈,革命尚未成功,我还得继续坚持和努力。”谭献德说,今年,他将继续就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这一课题,进行专题调研与写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