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占峰用爬楼机将王国斌老人送下楼。李瑶摄
本报 李瑶 通讯员 王祝炫
上周五早6点50分, 86岁的王国斌老人早早收拾停当,静候家中。
他在等谁“当当当”,一阵敲门声传来。
开门,迎面是一位大姐,笑意融融。后面紧跟着一位大哥,手里推着一台爬楼机。打头的叫祁惠兰,后面的叫张占峰,他们是八角南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两位护老员。今年,石景山做起了“老街坊”式养老,街道出场地,免费提供给专业养老服务组织,洗澡、吃饭、上下楼……各类“刚需”,老人不出门就可以满足。
这天,王国斌要去附近的首钢医院做检查,早在头一天,就已打电话和驿站约好,要用爬楼机上下楼。
“老爷子,您今天气色不错呐!”进门,祁惠兰热情熟络,一边扶着老人坐上爬楼机,一边和老人拉起家常。王老患有心脏疾病,每隔一个月就要去医院做检查。但老楼没电梯,这让住5层的他犯了难。“自己走、别人背,都不行,动静太大,心脏受不了。”王老说,幸好这样的难题,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,还一分钱都不收。
7点,系好安全带、出门、放下机器履带,一行三人准备出发了。“老爷子,您坐稳喽,别害怕。”楼梯上,祁惠兰在一旁护着王老,话语间不断安慰,张占峰在后面小心翼翼推着爬楼机。伴随低沉的嗡嗡声,机器履带循环往复,车体沿着楼梯缓缓下滑,在安全带的作用下,老爷子身子紧靠椅背,一路稳稳当当。
15分钟后,老爷子顺利下楼,去往医院。王老说,孩子平时不在身边,自己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找这些老街坊。“理发、洗澡、送餐,一个电话,准来。”
把老人送下楼,祁惠兰和张占峰赶回驿站,照料站里的13位托管老人。等王老看完病回来,他们还要再来一趟,送老人上楼。
时钟指向10点半,距离开饭还有半小时,驿站里逐渐热闹起来。八角南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共有7位护老员,服务社区70多位老人,有13位长期托管、60多位吃老年饭桌,这些老人,要么是老伴去世、要么儿女不在身边,基本都是独居老人。
“石老,您慢着点。”门口,护老员郑粉霞掀起门帘,笑呵呵地迎着谁。
踮脚一瞧,一位白眉老人正拄着拐棍,缓缓朝餐厅走来。这老爷子名叫石向荣,虽然已有93岁高龄,但精神矍铄,一头白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。
“早来啦”“哟,正念叨你呢!”刚进门,石老就和老街坊们搭起话来,感觉亲如一家。临近11点,餐厅里,满满当当坐了几十位老人,愉快的午餐时光开始了,刚出锅的花卷冒着腾腾热气,土豆红烧肉和苜蓿香干荤素搭配,小米粥煮得香糯软和,都对老人们的口味。
老人们有的在驿站用餐、有的拎着饭盒打回家、有的还点了上门送餐。“平时,自己溜达过来的老人多,可遇上阴天下雨,我们都是送餐上门。”郑粉霞边说着,边给其中一位老人喂饭。
用过午饭,有的老人去附近的小广场遛弯儿,有的在活动室聊天下棋。石老拿起当天的报纸,细细读起来。“儿子白天上班,照顾不上我。”老人说,自从这家门口的驿站开起来,他就天天来,“故土难离,养老不愿意跑远地儿,还是和老街坊们在一起最舒心。”
近是近,可这种养老方式,价格怎么样暗自思忖。门口树荫下,几位老人正围在一起聊天,凑上前,向老人们打听起来。
“一顿饭,政府补4块,自己掏8块。”“管三顿饭、上厕所有人陪,还有人给泡脚,一天大概就100多块钱。”“陪着去看病,一个钟头30块钱。”“吃得不错、住得也行,管你的人呢,也都是相熟的老街坊。”老人们围着,争先恐后。
陈英武老人今年79岁,一个月三千多元的退休工资,让他对每月动辄六七千元的社会办养老院望而却步。“价格高、离家远。”提起养老院,老人直摆手,“这儿实惠,别的地儿不去,就在这儿养老喽。”
驿站养老为啥这么实惠趁着祁惠兰给老人们送水果的工夫,向她打听起缘由来。
祁惠兰说,和以房养老、养老院不同,驿站由政府开办、公益组织运营,注重的是服务性。她掰着指头给数,“头一个,房子没成本,像我们八角南路驿站,之前还是个旧车棚呢,政府改造后免费提供给老人。同时,用餐也有补贴,专门的中央厨房配送上门,老人基本都吃得起。”
无独有偶,在石景山八角街道、古城街道、广宁街道,不少驿站都由闲置房屋改造而成,统一免租金,老人们只需支付服务成本。以长期托管的老人为例,根据老人的病情轻重,一个月收费大都在2000多元至4000元左右。
“生活不离本社区、情感不离老街坊、养老不离身边人。”石景山区老龄办主任杜海营告诉,像王国斌、石向荣老人一样,目前,石景山区45个社区的3万多位老人就地养老。今年,石景山9个街道将全部建成养老照料中心,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将达到40家,届时,全区约10万老人就都能享受到“养老不离家”的服务了。
手记
叶落不离根
急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,诞生了不少养老模式。然而,不论是传统的养老院,还是新潮的以房养老,一个难题始终不容回避:在解决日常诉求的同时,如何让老人时刻有家的温暖。对老人来说,满足叶落不离根的心理需求,高于那些华而不实的物质享受。
中国人讲“孝顺”,孝即是顺,要顺从老人的意愿,帮他们找到叶落归根的归属感。困难确实有,平日里儿女忙工作不在家,身边没个贴心人,上了岁数不要说就医、就餐,就连下个楼都是难题。石景山推出的“老街坊”模式,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新路子:依托街道和社区,政府免费提供场地、非营利组织运营,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,提供日间照料、上门助浴送餐、陪同就医等各类服务。没有花里胡哨的作秀,解决的全是老人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困难,另外也解了儿女的燃眉之急。
住在自己家,与相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,平常日子就医、就餐、洗澡……有人上门服务,儿女回来了享天伦之乐。这也许才是众多老人们期盼的晚年生活,不仅费用经济实惠,使得一般的市民都能接受,更重要的是,让老人不离家,不孤寂,叶落不离根。
上万保险专家在线权威解答